现代诗语言优美 ,情感丰盈,意象新鲜,但有时晦涩难解 。从阅读角度看 ,“晦涩 ”是现代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然而,这晦涩无论是源于特定的表现方式,抑或对诗之新奇的追求,还是对“何以为诗”的定位 ,一首好诗不可能仅表现在晦涩,而必须值得深入阅读,让读者在认知与想象的主动参与中 ,发现晦涩中那复杂的诗意,充裕的内涵。
“诗人读诗”栏目邀请几位诗人,每周细读一首现代诗 。这样的细读是一种演示 ,更是一种邀请,各位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品味现代诗的一些方法及其自由性,进而展开自己对现代诗的创造性阅读。
第十三期 ,我们邀请诗人桑克,和我们一起赏析亨里克·诺德布兰德的诗《科索沃战争笔记》。
撰文 | 桑克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Henrik Nordbrandt,1945-2023) ,丹麦著名诗人、小说家 、散文家。2000年以诗集《梦桥》获北欧最高文学奖北欧理事会文学奖,2014年成为丹麦文学院院士 。其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被公认为是当代欧洲及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期诗歌
科索沃战争笔记
作者:亨里克·诺德布兰德
译者:柳向阳
在地下室,我什么都看不见 ,
我发现,是因为我戴着太阳镜。
当我终于摘下太阳镜,
一阵怒火 ,把它们扔到了一旁 。
现在我坐在这里,大海一片模糊
因为我戴着阅读镜。
我甚至无法读我写的东西
因为阳光太强。
我因为固执而一直戴着阅读镜,
没有什么力量会让我
到地下室 ,去寻找我的太阳镜 。
这是我的生活。人类的生活。
所以,战争继续 。
诗歌细读
没有选柳向阳译的路易斯·格丽克的诗,一是因为评析它们的机会多的是 ,二是因为柳向阳译的亨里克·诺德布兰德的短诗《科索沃战争笔记》有必要成为优先级。
大家是否还记得科索沃战争是哪一年的事儿?肯定有一部分人已经忘了。这一部分人里一定包括我 。如果不是再次读到亨里克·诺德布兰德的这首诗,再加上我又现查又现卖的话,我也会以记忆衰退为理由把这事儿黑不提白不提地搪塞过去了。
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 ,科索沃战争的“持续时间是从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共计78天 ”,后果是“造成南联盟1800多人丧生,6000多人受伤 ,近百万人沦为难民”。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科索沃战争的时间是“1998年2月28日至1999年6月11日”,共计多少天自己算吧。后果是这样的 ,“根据2015年更新的《科索沃记忆之书》,自1998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科索沃冲突共造成13535人死亡或失踪……截至2019年 ,该书已更新总数为13548人 。”
对这场局部战争,当时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是很多的。
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把自己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全都写到了《科索沃战争笔记》这首短诗里。从表面看起来,诺德布兰德没有直接去写战争本身 ,当然他也没有像爱尔兰诗人那样去写战争中阳光明媚的缝隙,他似乎只是写了某人在战争期间的日常生活片段 。核心是两种眼镜,但是我总觉得诗人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
我猜测柳向阳的中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过来的 ,而英译本可能是由汤姆·萨特利(Thom Satterlee)翻译的。我个人认为,两个译者把诺德布兰德对战争的态度全都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韦列夏金画作《被遗忘的》
“在地下室,我什么都看不见 ”。这一句是说地下室太黑了。但是诺德布兰德在第二行诗里直接点出了“看不见”的原因 。“我发现,是因为我戴着太阳镜”。太阳镜也就是墨镜或者黑眼镜 ,戴上它看什么都是暗色的。如果在本来就昏暗的地下室里还戴着太阳镜,很容易就以为自己失明了 。这种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当然让人非常愤怒。而当摘掉太阳镜扔掉太阳镜的时刻,这个人的心里一定充斥着“一阵怒火 ”。是啊 ,原因让人生气,现状让人生气。这可能就是诺德布兰德的态度——黑暗让人愤怒 。
“现在我坐在这里”。“这里”是哪里?根据后续文字,我们知道“这里 ”应该是海边 ,而大海是什么样子呢?“大海一片模糊”?“大海”为什么“一片模糊 ”?是“因为我戴着阅读镜”。逻辑清晰 。整首诗的逻辑极其清晰。“阅读镜”应该就是老花镜。像我这种又近视又老花的人深知没有老花镜就会造成阅读的困难 。戴着老花镜看书是清晰的,但是看远处的大海就是模糊的。太阳镜和阅读镜只是实写而没有任何象征和隐喻的成分吗?当一个诗人否认这一点的时候,我立刻就产生了怀疑。然而“我 ”戴着老花镜 ,却仍然“无法读我写的东西”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阳光太强”。人类的麻烦事儿可真多啊。
在大太阳底下应该戴太阳镜,结果却是戴着阅读镜;在地下室里或许可以戴一戴阅读镜,结果却是戴着不应该戴的太阳镜 。事情全都颠倒了。这是在暗示着或者隐喻着什么吗?我想到了什么又不想直说。原因可以一直这么探讨下去。因果关系着因果:“我因为固执而一直戴着阅读镜” ,戴阅读镜的原因是固执,但是固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个性 。顽固不化。固执己见。特立独行 。一根筋。我想到的只有这些。“没有什么力量会让我/到地下室,去寻找我的太阳镜 。 ”我需要太阳镜,但是我没有去找或者去拿太阳镜的动力。我——躺平了。这不仅是“我的生活” ,也是“人类的生活” 。全人类——躺平了。果真如此吗?还是说我们应该怀疑太阳镜为什么会一直在地下室里(暂时忘掉诗的第一节)呢?
也许就是因为上面这三节,诺德布兰德才得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结论:“所以,战争继续。 ”
在两种眼镜的转换中 ,我们似乎明白了诺德布兰德对战争的态度,更明白了他对战争继续进行下去的原因的探讨逻辑 。这种探讨过程是日常性的,但又是充满着隐喻性的。甚至可以这么说 ,是日常生活的某些具体做法导致了战争的继续存在。这么说就有点儿深刻了。事实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人的话,武器们自己是不会参加战争的。
《莱斯博斯的玫瑰》
作者:亨里克·诺德布兰德
译者:柳向阳
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回顾上期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作者:桑克;编辑:张进;校对:赵琳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本文来自作者[武静]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tddy.com/youxi/202511-543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武静”!
希望本篇文章《《科索沃战争笔记》:武器们自己是不会参加战争的丨诗人读诗⑬》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现代诗语言优美,情感丰盈,意象新鲜,但有时晦涩难解。从阅读角度看,“晦涩”是现代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然而,这晦涩无论是源于特定的表现方式,抑或对诗之新奇的追求,还是对“何以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