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去年,诺贝尔化学奖把AI推上了“科技春晚”。它是科研圈的新晋顶流。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神经元建模,AI开始横扫各大学科。而就在不久前的深圳,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50位获奖者中不少...

去年,诺贝尔化学奖把AI推上了“科技春晚”。它是科研圈的新晋顶流 。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神经元建模 ,AI开始横扫各大学科。

而就在不久前的深圳,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50位获奖者中不少都是跨界玩家 ,他们在各自领域里 ,正用AI打开新局面。

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这场由腾讯出资 、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的科学探索奖 ,成了科学家们相互取经的舞台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张嘉漪就说,科学本身不认“户口本 ”,什么是物理、化学、生物 ,很大程度上只是人类划分的结果 。

她研究大脑,面对的是近一千亿个活跃神经元,要理解它们如何编码图像 、如何重构视觉功能 ,靠传统方式根本忙不过来。AI的加持,就像是给科学家多开了一个外挂。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原本是搞化工的 。但他发现 ,每隔三年研究就会遇到瓶颈,学的东西压根不够用。于是三年前他转头学电气工程,现在又不得不啃AI。

跨学科研究受青睐	,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,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AI的使用已经变成了刚需 。北京大学教授 、高毅勤研究的是分子科学计算,尤其是生物医药领域。

他们课题组开发了科学计算平台,尝试用AI来整理和理解这些海量数据。比如他们在研究“虚拟细胞” ,就是模拟细胞内部结构,用AI看药物是怎么跟细胞作用的,试图在分子层面搞清楚药效机制 。

而且这些AI平台并非都依赖国外硬件。高毅勤的课题组和华为昇腾、华为鲲鹏、海光 、摩尔线程、沐曦等国产芯片团队合作 ,打造了适配国产芯片的科学平台。

在软硬件协同优化下,他们在蛋白质结构预测等任务上,取得了接近英伟达A100的性能 ,甚至在某些维度超过谷歌团队 。

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不止他们一组在行动。深圳大学用昇腾Atlas集群实现科研数据闭环 ,华中科技大学则搭建了弹性智算平台,支持材料模拟等大数据任务。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张云泉研究员也说,在科研领域 ,专家们对创新更有兴趣 ,对国产技术的接纳度也更高 。

AI在医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潜力也在快速释放 。上海交通大学的毛亚飞研究灵长类进化医学,他已经在尝试用AI分析基因信息,预测遗传病、基因表达 ,甚至人的表型表现。

除了看得懂数据,AI还被用来赋予机器人感知。这就是所谓的具身智能 。香港科技大学的范智勇教授正在研究具身智能传感器。

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	,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他指出,现在的机器人虽然能动,但感知能力远不如人类。比如摄像头大多依赖硅基材料 ,在弱光环境下表现不佳 。再比如机器人缺乏嗅觉和味觉传感器,这在未来的家庭服务 、医疗辅助等场景中会成为限制因素。

仿生学给出了一条路:人类皮肤本身就是传感器,机器人如果也能装上传感器阵列 ,再配上AI分析系统,就能实现更复杂的感知能力。

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	,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

这几年 ,跨学科研究越来越火,国产算力也在补齐短板 。科研这条路难走,但搭上AI的快车 ,再加上国产芯片的加成,也许能跑得更远。

科研的终点不是奖项,而是让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更清晰一些。而AI ,可能正是帮助我们再往前迈一步的关键工具 。

本文来自作者[梦蝶]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tddy.com/zlan/202509-43841.html

(17)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梦蝶
    梦蝶 2025年09月24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梦蝶”!

  • 梦蝶
    梦蝶 2025年09月24日

    希望本篇文章《跨学科研究受青睐,AI 从诺奖走向多领域,国产算力成创新底气》能对你有所帮助!

  • 梦蝶
    梦蝶 2025年09月24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梦蝶
    梦蝶 2025年09月24日

    本文概览:去年,诺贝尔化学奖把AI推上了“科技春晚”。它是科研圈的新晋顶流。从蛋白质结构预测到神经元建模,AI开始横扫各大学科。而就在不久前的深圳,科学探索奖颁奖现场,50位获奖者中不少...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