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走访了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县的一家稀土加工厂,他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对着镜头宣布,美国终于实现了25年来的首次本土稀土磁铁制造。这番言论被迅速推...

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走访了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县的一家稀土加工厂 ,他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对着镜头宣布,美国终于实现了25年来的首次本土稀土磁铁制造。

这番言论被迅速推上了热搜,也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番“产业独立”的热议。

稀土磁铁一亮相 ,美国就开始“庆功 ”,这场来得有点突然的自嗨,究竟是产业突破 ,还是政治秀?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一块磁铁 ,揭开了美国稀土焦虑的“盖子”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项技术上的突破,也像是美国在稀土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 。

贝森特甚至表示 ,美国正在结束中国对其的“卡脖子 ” ,还说美国制造业将在2026年和2027年持续腾飞。但当把这件事放到整个稀土产业链来看,这块磁铁更像是一种象征,而非实质性的改变。

美国这些年来一直试图在稀土领域“自力更生” ,但现实却是,即便如今能在本土做出一块磁铁,也并不代表整个生产链条已经打通 。

25年来首次	,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从原料提炼、分离技术,到最终的成品制造 ,还有许多关键环节依旧在中国手中。换句话说,美国手里虽然有矿,但“从矿到磁 ”的过程 ,仍然离不开中国技术和产业支撑。

所以,贝森特高调表态,其实更多是为了给公众展示一个“我们在努力”的信号 ,是一种政治层面的表达 ,而非产业层面的转折 。

真实情况是,这块磁铁的背后隐藏着美国在全球供应链中长期存在的短板,而这个短板 ,并不是一块磁铁能弥补的。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稀土不稀 ,但技术才是“稀 ”的

外界常说,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是因为资源丰富。

但真正让中国在这个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 ,不只是矿产,而是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成熟的技术体系 。美国也并不是没有稀土,只是过去几十年里 ,相关产业链逐渐被市场和政策边缘化。

美国确实拥有像芒廷帕斯这样的大型稀土矿,但长期以来,这些矿石还是要出口到中国进行加工和提纯。

也就是说 ,美国有原料 ,但没有办法“吃掉”自己挖出来的矿 。缺口不在资源,而在加工能力和产业延展性上 。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	,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而中国不光是掌握了从矿产提取 、分离到精密制造的一整套流程,还在应用端拥有广泛基础。

这套完整体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在磁体制造、性能优化等关键领域 ,中国已经形成稳定的技术壁垒。美国即使现在开始追赶,也面临高成本、低效率 、技术差距等多重挑战 。

而且,实验室里的成果和工业规模化生产之间 ,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

在美国 ,很多稀土相关的科研机构确实做出了一些试验性成果,但这些成果能不能转化成稳定的产业能力,还得看投资、市场、政策多方面配合。目前来看 ,光靠一两家企业 ,难以支撑起一个完整行业的重建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贝森特这次的表态,虽然在舆论上引发关注,但在产业层面 ,并没有引起实质性连锁反应。

因为对于整个制造业来说,一块磁铁的意义远远不够,它无法填补产业链的空白 ,也不能解决长期依赖外部加工的问题。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

战略意图背后 ,是现实困局

贝森特的这场“磁铁秀”背后其实是美国对自身制造能力长期焦虑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动荡 、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更加意识到自己在关键资源上的被动 。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子、军工等多个关键领域。

过去美国对这些领域的依赖并不明显,但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 、军事装备升级,对高性能磁体的需求越来越大。

25年来首次	,拿到稀土磁铁后,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

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稀土的重要性,把它视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也希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推动本土产业复苏 。

问题在于,这种“由上而下”的推动,并不能立刻转化成产业能力。美国虽然制定了不少计划 ,也投入了一些资金,但真正愿意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并不多。

原因很现实,环保标准高、利润空间小、投资回报周期长 ,这些因素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

即便政府愿意掏腰包,政治周期也成了一个障碍 。美国政坛的政策连贯性一向不强,不同党派对产业扶持的态度也不一致。

25年来首次	,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前一届政府刚刚推了一套稀土发展计划,后一届可能就会调整方向。企业不敢轻易押注 ,担心政策一变 ,投资打水漂 。

再看国际合作,美国也不是没想过联合盟友来分散风险,比如和澳大利亚 、日本加强合作 ,共建稀土产业链。

但这种合作更多停留在意向和协议层面,真正落地的项目并不多。各国也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不会轻易为美国承担成本和风险 。所以 ,美国想通过“联盟 ”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难度其实不小。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	,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脱钩不容易,重建也难

现在,美国在舆论上频频提到“摆脱依赖” ,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像按个开关那么简单。稀土产业链的复杂性决定了,哪怕某个环节能实现替代 ,整个链条的稳定性和效率也未必能跟上 。

而且市场本身也有自己的逻辑 ,企业更看重成本和效率,不会因为政治口号就改变采购策略。

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美国政府一边喊“独立 ” ,市场一边用行动表示“不急”。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中国其实并没有完全关闭出口 ,而是通过灵活的政策手段进行调控 。这种做法既保留了国际合作的空间,也维护了自身的战略主动权。

相比之下,美国的应对方式则显得更为急促和片面 ,容易陷入“政策过热 、产业跟不上 ”的困局。

要知道,产业发展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持续投入 。这不是一届政府任期内就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是几次政策发布就能解决的问题 。

如果缺乏长期规划和稳定支持,美国的“稀土独立梦”最终可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口号。

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	,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稀土之争的关键 ,是谁能走得更远

稀土这个话题,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产业主导权的较量。中国凭借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从资源到产品的完整闭环 。

美国则试图通过政策、投资、联盟等方式构建新的平衡 ,但目前来看,这个新平衡还远未形成。

贝森特的表态也许在政治表达上有其意义,但从产业角度讲 ,它更像是一次“造势 ”。

要真正重建完整的稀土供应链,美国面前的难题远不止一个磁铁就能解决 。它不仅要补齐技术短板,还要解决资金投入 、市场需求、政策连贯等多方面的问题。

25年来首次	,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”

磁铁造出来了,镜头也对准了 ,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美国想要在稀土上翻身,靠一块磁铁远远不够 。

而中国面对外部压力,依旧保持产业链的完整和技术的稳定 ,这才是关键所在。稀土之争 ,拼的是谁能沉得住气、稳得住阵脚 、熬得过时间。

参考信息:

美财长这就吹上了:25年来首块美国造稀土磁铁,结束中国“卡脖子”——观察者网2025-11-08 12:06

本文来自作者[福建云]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tddy.com/zlan/202511-57197.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福建云
    福建云 2025年11月1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福建云”!

  • 福建云
    福建云 2025年11月11日

    希望本篇文章《25年来首次,拿到稀土磁铁后,美财长宣布:摆脱中方“卡脖子”》能对你有所帮助!

  • 福建云
    福建云 2025年11月1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福建云
    福建云 2025年11月11日

    本文概览: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走访了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县的一家稀土加工厂,他在接受专访的时候对着镜头宣布,美国终于实现了25年来的首次本土稀土磁铁制造。这番言论被迅速推...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