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毒枭》这剧开播都十年了,当年我追得停不下来,最近翻出来重看,才发现它根本不只是一部普通犯罪剧。好多人聊它总盯着毒枭巴勃罗的人设,纠结演得像不像,其实它最牛的是玩了套新叙事,后...

《毒枭》这剧开播都十年了 ,当年我追得停不下来,最近翻出来重看,才发现它根本不只是一部普通犯罪剧。

好多人聊它总盯着毒枭巴勃罗的人设 ,纠结演得像不像,其实它最牛的是玩了套新叙事,后来还成了流媒体的抄作业模板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	,流媒体“真实感	”模板诞生记

《毒枭》咋玩新叙事?

早年间《绝命毒师》《火线》这些剧,把“反英雄”捧火了,大家不爱看非黑即白的故事 ,就想挖人性里的灰色地带。

后来《制造杀人犯》这类真实犯罪纪录片又爆了 ,观众就信“基于事实”的东西。

《毒枭》刚好踩中这两个点,把高品质剧的制作和纪录片的“真实感 ”揉到了一起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说实话 ,我当初看的时候就觉得怪,明明是演员演的,穿插点真实新闻片段 、老照片 ,就莫名觉得这事儿肯定是真的。

现在才想明白,这哪儿是真实,是用纪录片的壳子 ,让观众放下戒心罢了。

聊到《毒枭》的火,就绕不开Netflix这个平台 。

那时候Netflix正想往全球扩,美国本土用户涨不动了 ,就得找能跨文化的剧。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毒枭》选了哥伦比亚的故事,还去当地拍 ,用了不少西班牙语 ,看着特“本土 ”,但又找了个美国DEA探员当旁白,帮观众捋剧情、解释文化 ,美国观众也能看懂。

老实讲,我现在看国外剧也怕有文化隔阂,要是没个“向导” ,好多梗或者背景根本get不到,《毒枭》这招算是把两边观众都照顾到了,就是有点太算计 。

Netflix咋推红《毒枭》?

还有Netflix的“刷剧”模式 ,对《毒枭》太重要了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	”模板诞生记

以前看剧一周等一集,《毒枭》里人物多、关系杂 ,要是周播,我肯定记不住谁是谁,早弃剧了。

现在一次性刷完 ,能沉在剧情里 ,慢慢捋清楚贩毒网络 、美哥合作这些事儿。

我身边朋友也这样,看复杂点的剧就盼着全集放,不然追着追着就断片了 。

《毒枭》刚好借了这个东风 ,把原本可能让人头疼的“复杂 ”,变成了让人欲罢不能的“上瘾点”。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不过这剧最值得琢磨的 ,还是它那套“纪实性帝国主义 ”的玩法,看着是讲真实故事,其实处处藏着视角陷阱。

咋用细节控观众?

首先是那个旁白 ,DEA探员墨菲的声音总在耳边响,一会儿解释哥伦比亚政治,一会儿说当地文化 ,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都给简化成“看不懂的奇观”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声音总比其他对话响 ,听着就像“权威解读 ”。

本来想觉得他是客观讲历史 ,后来发现不对,他总把美国干预说成“没办法的必要选择”,这不就是把美国视角当标准答案嘛。

然后是那些档案片段 ,真实新闻、埃斯科瓦尔的私人照片、里根的反毒品宣传片,混在剧情里,让人觉得“这都是真的 ,没瞎编”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	”模板诞生记

但仔细想,选的片段全是哥伦比亚乱的 、暴力的镜头 ,美国的镜头全是“解决问题”的样子。

这不就是故意强化刻板印象嘛,好像哥伦比亚天生就乱,得靠美国来救。

还有画面色调 ,哥伦比亚的场景总用黄橙滤镜,看着又热又危险,一切到美国 ,色调就正常了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,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镜头构图也有意思,美国探员总在画面中间,看着特主导 ,哥伦比亚角色要么在边上,要么表情无奈。

说实话,这种视觉上的小手脚 ,观众平时不注意,但看久了就会被潜移默化影响,觉得美国就是“理性靠谱 ” ,哥伦比亚就是“混乱落后”。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哥伦比亚人咋不买账?

也难怪哥伦比亚人不喜欢这剧,首先是口音 ,埃斯科瓦尔是麦德林人,说“派萨 ”方言,结果演员是巴西人 ,口音差远了 。

口音这东西对当地人来说是身份认同 ,演得不像,人家肯定觉得不尊重 。

然后是剧情里,把好多哥伦比亚本土英雄给删了 ,当年反抗埃斯科瓦尔的记者、法官、警察死了好多,剧里却只捧美国DEA探员,好像功劳全是美国人的。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	,流媒体“真实感”模板诞生记

埃斯科瓦尔的儿子还说,剧里改了28处历史,比如把小型飞机爆炸编造成炸客机 ,就是为了显得埃斯科瓦尔更坏。

说实话,要是拍咱们国家的历史事件,这么改 、这么忽略本土英雄 ,咱们肯定也生气 。

这不是拍剧,是借着“真实”的名头,消费人家的创伤史。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	,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

现在再看 ,《毒枭》其实开了个坏头,后来《毒枭,墨西哥》《切尔诺贝利》都学它 ,找个国际事件,用美国视角讲,加堆档案片段装真实。

平台觉得这招能火 ,观众也吃这一套,但总这么搞,多元视角就没了 。

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	,流媒体“真实感	”模板诞生记

毕竟每个国家的历史,都该有自己的讲述方式,不能总让别人拿着“纪实”的幌子 ,按自己的逻辑来编。

《毒枭》确实好看,十年后看依然有话题性,但它的成功里藏着的那些“小心思” ,也该被扒出来说说。

毕竟看剧不只是图个乐 ,也得想想,这故事到底是谁在讲 、怎么讲的 。

本文来自作者[厍子儒]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tddy.com/life/202510-51584.html

(1)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厍子儒
    厍子儒 2025年10月11日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厍子儒”!

  • 厍子儒
    厍子儒 2025年10月11日

    希望本篇文章《从《毒枭》到《切尔诺贝利》,流媒体“真实感”模板诞生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 厍子儒
    厍子儒 2025年10月11日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厍子儒
    厍子儒 2025年10月11日

    本文概览:《毒枭》这剧开播都十年了,当年我追得停不下来,最近翻出来重看,才发现它根本不只是一部普通犯罪剧。好多人聊它总盯着毒枭巴勃罗的人设,纠结演得像不像,其实它最牛的是玩了套新叙事,后...

    联系我们

    邮件:视听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