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关口“前移 ” 校企“双向奔赴”
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三子落定 满盘皆活
这是一座活力与机会兼具的超大城市:95后青年姜哲源建立的企业松延动力拿下超2500台机器人生产订单;目标直指太空的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预计今年发射火箭次数达两位数;以“中关村速度”建起来的北京中关村学院已累计招收博士生600名 ,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此背景下,北京整合设立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谋划和推进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
三子落定,满盘皆活。
人才培养关口“前移 ”
浙江大学博士生李明伟和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李奇峰相聚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学院。2024年秋天 ,他们和其他来自不同高校 、不同专业的博士生成为中关村学院的首批学员 。
这所尚未满周岁的学院以选拔、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为使命,与国内数十所高校合作,聚顶尖师资,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进行学生培养 ,践行“极经典、极前沿 、极实战”的创新性培养方案,秉持“极基础、极应用、极交叉”的颠覆式研究理念,引导学生实现从“跟随前沿 ”到“创造新前沿”的跃迁 ,这也是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北京中关村学院从筹建到举行开学典礼仅用了3个月。院长刘铁岩说,这就是超常规发展的“中关村速度”,折射了国家和北京市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综处 ,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处处长程岳提到,北京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组织实施了“启研计划”,支持高校高年级本科生从早期开展基础研究 ,及早培育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把人才工作的关口“前移 ”。目前,“启研计划”项目覆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 ,累计培养近1000名本科生。
同样是在中关村,人才培养关口“前移”的例子还有很多。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大四实习生吴嘉阳讲述了他调度机器人完成表演的经历 。在那场开幕式上,12台机器人面向多国参会嘉宾联袂表演了炫酷科技秀 ,引发网络热议。
对年轻的科研人员而言,搭建平台是向上成长的关键。记者了解到,北京支持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创建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 ”和“通用人工智能因材施教计划”,构建科技平台与高校之间的“双导师”和“双课堂 ”机制,贯通本硕博一体培养体系 ,至今已累计招收4届246名本科生,与全国14所高校联合招收培养201名博士生 。
校企“双向奔赴”
6月28日,RoBoLeague机器人足球联赛决赛阶段比赛开始 ,4支来自清华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机器人足球队在北京亦庄的绿茵场上展开巅峰对决。为这场比赛提供技术支持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企业。“现在我们公司里都有高中生用机器人踢足球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加速进化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昊告诉记者,北京有丰富的高校资源 ,培育了大量的机器人产业相关人才。
实际上,加速进化的创立也与高校密切相关。该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机器人控制实验室及清华机器人足球队“火神”队,有2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经验 。“北京无论在人才还是在产业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最重要的还是人才(优势)。”程昊说。
不仅是机器人领域 ,在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校与企业携手共赢的故事也不在少数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资料显示,北京支持中科星图建设北斗终端应用技术概念验证平台 ,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等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开放共享科研设施设备。
此外,北京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青年临床研究人才培训 、创业CEO人才特训等计划 ,形成了紧缺人才引育的有效路径;设立规模达200亿元的市级医药健康领域产业投资基金,市区联动打造专业并购基金,更好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 ,截至2024年,北京市属博士后设站单位749家,在站博士后2138人。设站单位涵盖除军事学外的12个学科门类和全市全部“高精尖 ”产业领域 。其中 ,12个中关村科技园区设分站538个,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通过各类活动向北京高校“发榜出题”,学生们又借助企业公共平台做实验,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加速转向“货架”。
教育科技人才“相向而行 ”
北京何以成为人才“强磁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20多年来持续跟踪中关村研究后发现 ,改革开放初期,中关村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些知识分子,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科研体制和僵化的科研管理 ,迫切需要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一批早期的知识分子在原有体制边缘不断探索、突破,下海创业 ,用知识报效祖国,开创了科技界改革的先河 。那是教育、科技 、人才的“早期联手”。后来,中关村成为科创沃土 ,吸引一批批青年才俊求学、求职、谋发展。
依托90余所在京高校 、1000多个科研院所、4个国家实验室、7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优势,今天的中关村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涌现出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 ” 、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中国大陆首款3nm制程芯片玄戒O1等多个国内外首创产品 。
“我们已在全国7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 ,参与完成1500多台手术。”北京术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徐凯介绍,该公司基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而建立。目前,公司研发在北京海淀 、生产在北京大兴,面向全世界打开市场 。
在首都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石景山区 ,人才也被摆到了发展的重要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于杰说,该区瞄准“科技+文化”人才需求,不断擦亮“景贤计划 ”品牌 ,与17所高校发起成立“高校京西发展联盟”,共建高校青年创新人才实践实习基地。在创新驱动、资源集聚的作用下,多元协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 。
程岳表示 ,未来,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还将进一步深化部市共建、市区协同,加强统筹协调力度 、深化改革创新 ,抓实重点任务、积极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相向而行”的发展合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尹希宁 刘世昕
流程编辑:U072
本文来自作者[孤风]投稿,不代表视听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stddy.com/youxi/202507-1509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视听号的签约作者“孤风”!
希望本篇文章《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三子落定 满盘皆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视听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人才培养关口“前移” 校企“双向奔赴”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三子落定 满盘皆活这是一座活力与机会兼具的超大城市:95后青年姜哲源建立的企业松延动力拿下超2500台机器人生产订单;目...